毛蟲之友們~
我們也在FB呦!


搜尋 @slb0007y


instagram.png 馬上追蹤~      

 youtube.png
   毛蟲頻道 

 

 

🌱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呢?
1.帶孩子到新的環境,例如上學第一天、人很多的公園,孩子就會黏著大人都不敢走過去,甚至可能會哭出來吵著要回家。
2.一群孩子開心的玩遊戲,孩子看起來想要加入,卻只敢站在旁邊觀察。
3.原本以為孩子會喜歡玩水,沒想到真的帶去游泳池、戲水池、海邊等等卻開始害怕。

🌱這時候你可能會這樣想
1. 嘗試鼓勵、陪伴孩子一起進行,可是說破了嘴孩子就是很害怕。
2. 交給老師、教練,可是一聽到孩子哭聲就覺得需要留下來陪伴。
3. 乾脆稍微強迫一下,結果孩子嚎啕大哭。

情緒本身沒有對錯,害怕其實是人類天生自我保護的機制。


我們可以
1. 先了解孩子的氣質,也就是孩子面對周圍人事物的變化時,先天的反應模式。例如看到陌生人事物會傾向接近還是迴避,在新的環境中需要多久時間來適應。
2. 當孩子看到陌生的人事物,選擇躲在熟悉大人旁邊、吵著要回家,這可能代表孩子需要比較多時間來準備面對。
3. 當孩子主動接近卻先在旁邊觀察,這可能代表孩子想要加入或交朋友,但同時也在擔心會不會被拒絕,或是想要先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。

🌱也可以試試看這樣做
1. 事先的預告與準備: 告訴孩子接下來的安排,可以在正式上課/活動開始以前,帶孩子去參觀,看一看環境,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狀況,有機會的話帶著孩子跟老師/教練聊一聊。
2. 核對與同理孩子的情緒,不要給予評價: 例如「我知道你很想要玩水,可是你又覺得如果掉進去水裡面起不來好恐怕,那我們來想想看可以怎麼辦」。
3. 討論因應策略: 引導孩子說出來有哪些安全措施可以保護自己,例如游泳池的教練、救生員,學校的老師,同時與孩子一起回憶過去成功的經驗,藉由肯定孩子實際上可以做到的是來強化其自信心。
4. 漸進嘗試的過程: 以自己帶孩子游泳為例,可以先陪著孩子一起用腳踩踩水,強化孩子的正向經驗如玩水的樂趣、克服害怕的勇氣,隨著孩子開始嘗試,可以慢慢拉開距離,但同時強調人就在附近看著。

文/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